澳洲地产真的不好了吗?上帝给你关上门,必然会给你开一扇窗。
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澳财网采访的内容文稿分享。不是市场不好了,而是方向在调整。澳洲政府这两年一直在调控的地产市场,放缓地产投资增速,激励中低收入人群购买第一套自住房,或者第一套投资房。那么如何在市场调整的情况下收集信息和做明智的投资决策呢?
总体来说,我对地产行业非常有信心。澳洲政府这两年一直在调控的地产市场,放缓地产投资增速,激励中低收入人群购买第一套自住房,或者第一套投资房。长远来说,这是一个市场调整,供需平衡,自住人群和投资人群的均衡,才能保证澳洲当地地产长远稳定增长,避开泡沫。投资,更要紧的是投资者自己如何收集信息和做决策的流程。宏观市场的方向,好与坏,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1. 在澳洲,平均首次购房年龄在33岁。近两年来,我们公司过去两年平均每个贷款量在110万澳币。最近两个月,降低到60万澳币。然而,总体公司的交割量还是在稳步上升。我们见到越来越多小于33岁的首次置业买家,如猛虎般入市的地产投资者越来越谨慎。
2. 澳洲的自己拥有房子和没有房子需要租房子的比例,在过去50年总,基本维持在70%。也就是说,每10个澳洲人里,7个拥有自己的房子。过去由于海外的移民热潮(FIRB统计,来自中国只占了一半。但华人尤其爱买房子)和中国的纯海外买家,提高了澳洲的房价。所以今年澳洲政府停止了海外买家可以购买二手房的权力。只让海外买家购买新房,刺激澳洲的就业。
3. 政府提供给首次自住房买家的激励
- 在维多利亚州,60万以下的房子(公寓,联排别墅,独栋别墅),免去5.5%的印花税。60-75万,有相应的减免。
- 假如房子是新房,75万以下,政府给与一万澳元的奖励 (First Home Buyer Grant)。对于不爱存钱,爱花信用卡的澳洲主流年轻人来说,这一措施大大降低了首次置业者入市的门槛。假设一个60万的新房,年轻夫妇,一人5万的收入,很容易可以贷到60万房子的90%(带房屋保险费),只需要准备10%首付和少许的政府,律师费用,就可以购房了。省去了近 $ 33,000的印花税,还得到了政府一万刀的奖励。可以说缩短了至少两年他们可以购房的时间。
- 与此同时,各大小银行给自住房买家最低的利息优惠,来完成政府的间接的‘配额’。比如,首次置业房贷利息3.5X%到3.7X%。非首次置业大概可以在3.8%左右。而投资房利息基本在4%以上。以下是目前各大银行对不同贷款产品和类别的区间。假设一个50万澳币的贷款
从以上图表不难想象,假设一个客户,有超过一套投资房,叠加起来,现金流的压力会放大。于此同时,在实际操作中,银行给broker和banker打分,批多interest only的贷款,会减分。给选择本加息的客户更低利息的优惠。限制只还利息到期的客户续只还利息的期限。这样一来,我们见到的现象是,原来拥有5套以上房子的客户,因为现金流压力,不得不卖掉一些手上的房子。这样一来,市场上就有了更多的物业可以卖给自住房的买家。
4. 政府放缓投资房增长的机制:
-
- 根据以上的利息和还款的图表继续,政府还提高了投资房的地税。
- “空置税”。近期,不少持有澳洲绿卡客户,人不在澳洲住,收到了SRO州政府的地税账单,把客户控制的澳洲的自住房,当成是投资房来收税。
- 提高海外买家入市澳洲的成本。从贷款上,禁止四大和澳洲本土银行直接放款给海外人士。从印花税上,提高7%的外国人印花税。
- 迫使银行重新调整计算器,举几个例子:
别让数据对你说谎:客观对待清盘率从过去两年的80%降低到最近几周低于60%。根据我们的观察,失去的20%,正是政府在控制的 “过度投资者”,“豪宅买家”, “海外买家”,等。反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买家入市,对市场长久发展有利。
我对客户在银根紧缩(贷款变难)周期的忠告,是两个P的原则:
第一个P – Follow the Professional Advice,必须拿到银行人工审核的预批(不是系统自动批),再去参加拍卖和竞价。尊重专业金融规划师(一定要是持牌的)的建议,比如银行贷款经理,贷款经纪人(Mortgage Broker),注册会计师,律师,理财规划师(Financial Planner), 建筑设计师,买家中介(buyer’s agent)等。
第二个P – Be Positive. 澳洲当地人口和新移民都在增长,而且新移民的质量也越来越高,都是技术人才或者大量的资金。政府持续在花费预算扩建城市基建,刺激中小企业发展和就业。因此,住房的需求是很自然的要增长的。贷款难了,反而对有准备的买家更好了。如果有资金,收入再不够贷款了,那么可以考虑投资商业地产,无需提供个人收入,只需要看商业租金回报。或者和您的理财规划师,股票经纪人谈,投资低风险的地产基金和蓝筹股。
最后,祝大家 ‘Financial worry free‘
- Posted by AUSUN Finance
- On October 11, 2018
- 0 Comment